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手沖咖啡之所以迷人,在於它很「簡單」很快就能上手,而簡單之餘卻又能玩出不同的變化,同樣的豆子兩個人不同手法,可以沖出不同的味道,這樣玩技術的生活儀式,享受生活的現代人怎麼能錯過?
這篇就想來聊聊,隱藏在手沖咖啡背後的科學,以及為什麼要這樣「沖」。
這個秤,不單是用來秤咖啡豆的克數,也會在手沖時,放在杯子下,計算進水量。
因此購買精密咖啡專用計時電子秤,是一項不錯得投資,多合一的功能,會讓你的桌面更簡潔,若是預算考量,使用烘焙用電子秤當然是沒有問題的,說到底你真的不會需要看到小數點後兩位,計時的部分用手機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。
只是有件事情務必注意,如果不是用咖啡專用電子秤,可以考慮在你的秤上,墊一個隔熱墊,確保咖啡沖煮後的高溫,不會損害你的電子秤。
這種壺有一個專門的詞,叫天鵝頸,主要是讓你在控水、注水的時候能夠精準,簡單可分成兩種,有可以插電加熱的款式,也有加熱水,或直火直接燒的水壺,除非你打算用在露營,不然建議購買插電加熱的款式,比較適合台灣的環境,泡泡麵,泡麥片牛奶也相當好用!
如果你對咖啡有追求,一定會在沖煮咖啡前,才將你的咖啡豆磨成粉,不論手沖咖啡或任何其他沖煮咖啡的方式,穩定顆粒大小的咖啡粉,絕對是風味穩定平衡的關鍵,甚至不同磨豆機還能展現不同風味,但這個已經玩到太走火入魔了,先擱一邊。
底線是,你真的會需要一台能把咖啡粉磨均勻的磨豆機。
濾杯可以玩的花樣很多,從材質塑膠、玻璃、陶瓷到不同的肋骨、開口都會跟風味有關,文章後會詳細介紹,了解之後再依照自己喜歡的風味選購濾杯吧
黃金比例,是指咖啡粉跟沖煮水的比例,1:15。
10g的咖啡粉通常會配上150g 的水做沖煮,20g粉 300g水 等等以此類推。水多就淡一些,少一點就濃一些,沖出自己喜歡的濃度最重要,手沖咖啡討好的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
我個人就喜歡沖淡一點,風味出來的變化跟層次更明顯一些。
接著聊聊手沖咖啡很重要的「三段式注水」
我覺得比起「悶蒸」這兩個字,我更喜歡潤濕,悶跟蒸感覺都是把東西關起來,但這個階段的重點,其實是把東西趕出去。
把誰敢走呢?那就是咖啡中的二氧化碳,這是潤濕這個步驟真正的目的。
咖啡在烘焙好後會開始大量釋放二氧化碳(有人稱養豆階段),即使養豆完成後,二氧化碳還是存在咖啡豆中,這個時候你加水進去,因為氣體存在,會無法對咖啡進行良好的萃取
大家想必都有這種經驗,一條剛買的毛巾,水沖下去它是不會馬上吸水的,要泡一下或是過水一陣子,才會開始吸水,就是這種感覺。
潤濕的過程就是趕走咖啡豆中的二氧化碳,進行萃取前的準備,在水沖進去浸潤所有的咖啡粉後,你會看到咖啡開始鼓起來,像是呼吸冒泡的狀況(英文稱Bloom 開花),這就是二氧化碳在排出的過程
通常這個過程會進行30秒,接著進入正式萃取
這個階段是把咖啡豆裡面的風味溶解出來的過程,在沖煮咖啡的過程中,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,那就是那些對於我們美味好喝的物質,會優先被融在水中,而那些我們討厭的味道,則會比較晚出現。
所以這個階段你就是盡可能的再把好的的部分沖出來,然後避開那些你不喜歡的酸味跟苦味,不過就像人生一樣,多少還是會碰到你不喜歡的東西,試著跟它和平共處吧!
最後這個階段要注意的是,咖啡粉已經在兩次沖煮後,進入相對脆弱的狀態,這階段主要是讓水量達到我們預計要的數字,不需要大力得注水跟翻攪,緩緩地將咖啡渣浸泡在最後一次注水中,慢慢地擴散、滴下、並準備享用!
聊完了手沖咖啡的流程,接著談談倒底是哪些因素,影響了這杯咖啡的美味與否?以一隻新鮮度相同的咖啡豆來說,會改變這杯咖啡味道的原因,從開始磨豆、濾杯到沖煮得時間、水溫都息息相關。
記得前面提到磨豆機很重要這件事嗎?如果研磨出來的顆粒大小不一,在沖煮的一至性不好之外,味道的萃取也會影響很大,是必需排除的原因,當你有一個很穩定的磨豆機之後,
如果你喝到的咖啡太酸,很可能是萃取不足,這時候你可以將豆子磨得更細一些,更容易在沖煮中被萃取。
如果你喝到的咖啡太苦,很可能是萃取過度,這時候你將豆子磨得更粗一些,稍微不容易被萃取
這個是咖啡豆研磨,對於風味上表現很常見,也快速的調整方式。
在沖煮的時候,水該怎麼流、流多快都來自於濾杯的設計與控制
流速快萃取的時間短,就容易得到更明亮的花香、果香但同樣的也會比較酸一些。
流速慢萃取時間長,就會得到更渾厚的口感,味道也會往苦的方向走,再搭配上不同產地、特色的豆子,可以突顯某一款豆子的特色,或是平衡掉它的缺點,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變數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玩家,都有好幾種濾杯交互在使用著。
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玩得很兇,那可以用Hario 出的國民V60 做一個初階入門款,如果你覺得你有可能會想要試試各種不同情況,Orea V4 是一個蠻好的選擇,他有四種不同不同流速的接頭可以選擇,也許也許最後你只會使用一種,但保有一些選擇總是好的對吧?
咖啡最後的風味如何,咖啡豆本身就已經決定了至少75%,手法跟技巧都是完美表現豆子的特色而已,醜小鴨之所以會變成天鵝,因為他本來就是天鵝。
還有一個更重要但很少被提到的問題,「新鮮度」
很少被提及的原因,就是因為也沒什麼好提的,新鮮當然好喝。
只是你投資了很多心力與金錢在各種器材上面,卻忽略了咖啡新鮮度這件事,不是很本末倒置的一件事嗎?
咖啡豆最好的賞味期間就是烘焙好後一週開始,如果每天開關的頻率,大概在開啟的第七天後會風味會開始慢慢變化,第14天後就會每況愈下,所以如果一個月內沒喝完的話,即便你不是專家,也能喝得出來風味的扁平化,跟雜雜的口感。
咖啡豆壞掉這件事情,確實是沒有辦法的,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咖啡豆保存,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
你可以放入我們專門為咖啡設計的真空罐,有效地延長賞味期間,讓咖啡豆美味的時間,延長到能更優雅的喝完它的時間。
總的來說不要把手沖咖啡想得太複雜,我個人覺得有點像煎荷包蛋
有人喜歡熟一點、有人喜歡生一點,有的鍋煎起來邊邊很脆、有的口感滑嫩,沒有絕對的好,但如果蛋不新鮮,「那完了」怎麼做味道都不對。
看到這裡,應該很清楚在家沖好一杯好咖啡,你需要的器材與知識了,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口味,在咖啡的世界,你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好味道!